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仁慈——上帝非常重視的品質

仁慈——上帝非常重視的品質

在日本,有一個年輕人跟一個老人家學習聖經。老人家是個從外國派來的傳道員,來了日本不久,日語還不是很好,但他每星期都探訪這個年輕人,跟他討論聖經。年輕人對聖經很好奇,提出許多問題,老人家總是帶著友善的笑容,仁慈而耐心地回答他。老人家溫和仁慈的態度深深打動了這個年輕人。

這個年老的傳道員待人仁慈,這不但給年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令他很想認識聖經這本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書。他想:「如果聖經能夠令一個人那麼仁慈和有愛心,我就真的應該學習學習。」仁慈的確很有力量,能夠觸動人心,勝過千言萬語。

上帝賦予人的特質

我們對親人表現仁慈,是很自然的事。在英語,「仁慈」(kindness)的一個基本意思是「源於親屬關係的感情」。不過,仁慈其實是一種源於上帝的特質。耶穌說,他的天父不但仁慈地對待愛他的人,甚至對忘恩負義的人他也善待。耶穌鼓勵他的門徒效法天父,仁慈地對待所有人。他說:「你們必須完全,就像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。」(路加福音6:35;馬太福音5:48

上帝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,所以人有能力反映上帝的各種特質,其中一種是仁慈。(創世記1:27)因此,我們能夠像上帝那樣,對所有人仁慈,包括親屬以外的人。聖經指出,仁慈是聖靈(上帝發出的動力)所產生的一種美好特質。(加拉太書5:22)所以,我們加深對造物主的認識,親近他,就能培養仁慈。

仁慈不僅存在於人類的本質當中,也是上帝十分看重的特質,難怪上帝吩咐我們「要以仁慈相待」。(以弗所書4:32)他也提醒我們,「不要忘記好客之道」。(希伯來書13:2)在原文中,「好客」的字面意思是「仁慈地對待陌生人」。

今天,世上許多人都不仁慈和忘恩負義,我們真的能夠逆流而上,仁慈地對待別人甚至陌生人嗎?我們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?說到底,為什麼我們應該努力培養仁慈這種特質呢?

上帝極為重視的特質

使徒保羅說要仁慈地對待陌生人之後,就說:「有人樂意款待客人,不知不覺就款待了天使。」如果你有機會款待天使的話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請留意,保羅提到的人是「不知不覺」地款待了天使的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習慣仁慈待人,對素未謀面或者不大認識的人也表現仁慈,我們就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福分。

大多數有參考經文的聖經譯本,都在希伯來書13:2提到創世記18、19章中關於亞伯拉罕和羅得的記載。這兩章經文記述,亞伯拉罕和羅得接待的陌生人原來是天使,那些天使向他們分別傳達了一些重要的信息。天使給亞伯拉罕的信息是,上帝不久就會實現他的應許,讓亞伯拉罕得到一個兒子。至於羅得,天使告訴他,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個城快要被毀滅,並催促他和家人逃生。(創世記18:1-10;19:1-3,15-17

如果你讀讀以上的經文,就會留意到亞伯拉罕和羅得接待的,都是路過的陌生人。在古代的習俗中,人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款待出遠門或路過的人,不管對方是親友還是陌生人。後來,上帝頒布的摩西律法也規定,以色列人要照顧僑居本國的外族人。(申命記10:17-19)可是,亞伯拉罕和羅得對陌生人所做的,看來已經超過了律法的要求。他們付出額外的努力去善待陌生人,結果得到很大的福分。

亞伯拉罕仁慈地對待陌生人,不單使自己得到一個兒子,還為我們帶來福分。什麼福分呢?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撒在實現上帝的旨意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,人類的救主耶穌就是在他們的家系中誕生。此外,他們忠心地服從上帝的吩咐,他們所做的事預示上帝會怎樣本著愛心,顯出分外恩典,為全人類帶來拯救。(創世記22:1-18;馬太福音1:1,2;約翰福音3:16

這些記載清楚表明上帝期望他所愛的人對人仁慈,也表明在上帝眼中,仁慈這種特質不是可有可無,而是絕不可少的。

仁慈的人更能認識上帝

聖經指出,在我們這個時代,許多人都「忘恩負義,不忠貞,沒有親情」。(提摩太後書3:1-3)無疑你每天都會遇見這樣的人。雖然如此,我們也沒有理由待人不仁慈。聖經提醒基督徒:「對誰都不要以惡報惡。所有人看為美好的事,要立志去做。」(羅馬書12:17

我們應該盡力對所有人表現仁慈。為什麼呢?聖經說:「凡有愛心的,都……得以認識上帝。」(約翰一書4:7;哥林多前書13:4)顯出愛心的一個方法是待人仁慈。我們待其他人仁慈,就能加深對上帝的認識,而這會使我們活得更快樂。耶穌在「登山寶訓」中說:「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;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們!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;他們要看見上帝!」(馬太福音5:7,8,《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》)

當你在某些情況下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時,說仁慈的話,做仁慈的事,肯定錯不了

讓我們看看亞紀的經歷。亞紀是日本一個年輕的家庭主婦,有兩個兒子。由於媽媽突然去世,亞紀得了抑鬱症。有時,她的情緒十分低落,不得不看醫生。後來,有一家人搬到她家附近。這家人有五個年幼的孩子,父親最近因為遇上意外而去世,剩下母親獨力撫養孩子。亞紀十分同情他們,於是很努力跟這個寡婦和她的孩子做朋友。她盡力幫助這家人,例如把食物和不合穿的衣服送給他們,只要做得到的她都做了。這使亞紀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。她看出聖經的一句話很有道理,那就是:「施與比接受更快樂。」(使徒行傳20:35)亞紀的經歷可以說明,要對抗低落的情緒,最好的方法就是仁慈地為別人做點事。

「借給耶和華」

仁慈地對待別人,就等於「借給耶和華」

對人表現仁慈無需花很多錢,也不需要有很多的才幹或者體力。一個微笑、一句體恤的話,已經可以令人愉快;幫個小忙、送一份有心思的小禮物,甚至只是排隊時表現禮讓,也能令人感到溫暖。當你在某些情況下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時,說仁慈的話,做仁慈的事,肯定錯不了。文章起頭提到的老人家雖然不大會說那個年輕人的母語,但是他仁慈的態度卻深深打動了這個聖經學生。由此可見,仁慈大有力量,所以上帝要求敬拜他的人「愛仁慈」。(彌迦書6:8

「良言一句三冬暖。」這句東方的諺語充分說明,小小的仁慈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。我們仁慈待人如果是出於良好的動機,尤其是因為愛上帝的話,就能令自己和對方都感到快樂。即使別人不領情,你的付出也絕不會白費,因為上帝非常重視仁慈這種特質。聖經說,我們仁慈待人就等於「借給耶和華」。(箴言19:17)這麼好的一種特質,確實值得我們多找機會向身邊的人表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