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跳到目錄

彼此甘心寬恕

彼此甘心寬恕

要繼續彼此包容,彼此甘心寬恕。——歌羅西書3:13

1,2.為什麼我們應該想想自己是否樂意寬恕人?

聖經幫助我們明白耶和華對罪和犯罪的人有什麼看法,也顯示耶和華樂意寬恕人。上一篇課文說明,耶和華寬恕大衛和瑪拿西,是因為他們衷心懺悔,坦白認罪,棄絕惡行,真誠悔改。於是,耶和華再次悅納他們。

2 現在談談我們自己是否樂意寬恕人。想想看,如果我們的親人慘遭瑪拿西殺害,我們會仇視瑪拿西嗎?還是會寬恕他呢?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呢?因為當今世上許多人目無法紀,又兇暴又自私。身處這樣的世界,為什麼基督徒應該培養寬恕的精神呢?如果我們受到傷害,或遭到不公平的對待,怎樣才能控制情緒,按耶和華的意思處理問題,並做到甘心寬恕呢?

為什麼我們需要寬恕人

3-5.(甲)耶穌用什麼比喻來說明我們需要寬恕人?(乙)從這個比喻,我們學到什麼?

3 如果別人得罪了我們,不管對方是不是弟兄姊妹,我們都必須甘心寬恕。這樣做有助於我們跟家人、朋友、其他人以至耶和華保持和睦。聖經表明,無論基督徒被人得罪多少次,都要甘心寬恕。這個要求合情合理,為了說明這點,耶穌講了個奴隸欠債的比喻。

4 奴隸欠了主人一大筆債,相當於一個工人六千萬天的工資,但主人把他的債都免了。轉過頭來,這個奴隸遇見另一個欠他錢的奴隸。那筆債很少,不過是一百天的工資而已。欠債的奴隸求他通融通融,他卻不肯,反而把對方關在監裡。主人知道後勃然大怒,質問他:「對於跟你同做奴隸的人,難道你不該同樣慈悲,像我以慈悲待你一樣嗎?」於是主人把那個不肯寬恕人的奴隸「交給獄吏,等他還清所欠的」。(馬太福音18:21-34

耶穌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什麼?

5 耶穌想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什麼呢?在比喻的結尾,耶穌說:「要是你們各人不從心裡寬恕弟兄,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。」(馬太福音18:35)耶穌的意思很明顯。我們是不完美的,一生不知犯了多少罪,根本無法完全符合耶和華的標準。儘管如此,耶和華卻甘心寬恕我們,把我們的罪債一筆勾銷。因此,我們想成為耶和華的朋友,就得寬恕別人的過失,正如耶穌在「登山寶訓」中說:「要是你們寬恕人的過錯,你們的天父也會寬恕你們;要是你們不寬恕人的過錯,你們的父親也不會寬恕你們的過錯。」(馬太福音6:14,15

6.為什麼有時很難寬恕人?

6 你可能會說:「話是這麼說,但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就難了。」原因是:如果受傷害的是我們,就很容易會感情用事。我們可能會感到氣憤難平,覺得被人出賣,很想討回公道,甚至要向對方報復。事實上,有些人覺得自己永遠 不會原諒傷害他們的人。如果你有類似的感覺,怎樣才能照耶和華的吩咐,甘心寬恕人呢?

為什麼會氣憤難平

7,8.如果別人得罪了我們,我們怎樣才能寬恕他?

7 別人得罪了我們,不管是事實還是誤會,我們都可能會很激動。一份研究報告記述有個年輕人大發脾氣時怎樣做。他說:「我氣沖沖地走出去,發誓從此以後再也不進這個家了。那是個陽光燦爛的夏日,我沿著風光秀麗的小徑走啊走,四周的寧謐和美景讓我漸漸平靜下來。幾個鐘頭後我回到家裡,什麼氣都沒了,很後悔自己發了那麼大的脾氣。」像這個年輕人一樣,如果我們給自己一點時間,讓情緒可以平復下來,冷靜地想清楚,就不會懷恨在心,衝動地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來。(詩篇4:4;箴言14:29;雅各書1:19,20

8 假如過了一段時間,我們還是咽不下這口氣,該怎麼辦呢?要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 那麼生氣。是因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嗎?是因為人家對我無禮嗎?還是因為覺得別人存心傷害我呢?他所做的真的那麼壞嗎?我們弄清楚自己生氣的原因,就能想到合適的聖經原則幫助自己消除怒氣,按耶和華的意思去處理問題。(請讀箴言15:28;17:27我們理智地分析問題,而不是感情用事,就能比較客觀地看事情,願意寬恕別人。這樣做儘管不容易,卻能讓上帝的話語發揮力量,幫助我們看清「心裡的意念和打算」,並效法耶和華,甘心寬恕人。(希伯來書4:12

「他是衝著我來的嗎?」

9,10.(甲)如果我們覺得別人得罪了我們,就該怎樣做?(乙)為什麼我們應該用積極的眼光看別人,樂意寬恕?

9 生活上有許多事都可能令我們生氣。假設我們開車時,另一輛車差點兒撞上來。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呢?有些人一下子就火了,衝出車去打那個司機。身為基督徒,我們絕不該這樣做。

10 先冷靜下來想想:是不是對方的汽車出了故障?是不是自己開車時分了心,需要承擔部分責任?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,我們不該那麼主觀,倒該體諒別人,樂意寬恕,這樣就不會輕易發火或失望了。傳道書7:9說:「你不要心裡急躁,輕易動怒,因為怒氣留在愚昧人的懷裡。」不要動不動就認為別人是衝著自己來的。我們曾多少次以為別人故意激怒我們,後來卻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呢?也許這只是無心之失,甚至是一場誤會。因此,如果我們覺得別人的言行傷害了我們,不要一口咬定對方是故意的,要懷著愛心寬恕對方。我們這樣做,就會快樂得多。(請讀彼得前書4:8

「你們的平安……就歸回你們」

11.不管別人對王國好消息的反應是好是壞,我們都應該有怎樣的心境?

11 傳道期間,如果有人對我們粗魯無禮,我們怎樣才能克制自己呢?耶穌差七十個門徒去傳道時吩咐他們,無論進哪一家,都要先說:「願你一家平安。」耶穌說:「如果那裡有和平之友,你們的平安就臨到他,不然,就歸回你們。」(路加福音10:1,5,6)每當別人接受我們傳講的好消息,我們都很高興,因為他們能從中受益。可是,如果別人對我們一點也不和氣呢?耶穌說,我們祝願的平安就會歸回我們。不論住戶的反應是好是壞,每次我們離開一戶人家時,內心都應該是平和的。如果我們因住戶無禮而生氣,就不能保持心境平和了。

12.根據保羅在以弗所書4:31,32的話,我們應該怎樣做?

12 基督徒不光在傳道時要力求保持內心平和,其實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這樣做。樂意寬恕人,不等於認同對方的過犯,也不等於無視對方造成的傷害。寬恕的意思是,不再因別人的過犯而心懷怨憤,內心保持平和。有些人老想著別人對他們怎麼怎麼不好,滿腦子都是消極思想,這樣不就是讓別人的行為奪去自己的喜樂嗎?千萬不要受消極思想控制。要記住,懷恨在心是不會快樂的。所以,要樂意寬恕人!(請讀以弗所書4:31,32

行事令耶和華喜悅

13.(甲)基督徒怎樣做,就是「把火炭堆在[仇敵]的頭上」?(乙)別人惡言相向,我們還是態度和善,也許會帶來什麼結果?

13 有時候,惡待我們的人並不是基督徒。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能感化對方呢?使徒保羅說:「『你的仇敵餓了,就要給他吃;渴了,就要給他喝。因為你這樣做,就是把火炭堆在他的頭上』。不要被惡所勝,總要以善勝惡。」(羅馬書12:20,21)別人惡言相向,我們還是態度和善,也許能使他軟化下來,甚至把他的美好特質激發出來。我們通情達理,設身處地,甚至同情得罪我們的人,或許能感動對方學習聖經真理。不管他的反應怎樣,我們態度溫和仁慈,至少會促使他想想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好行為。(彼得前書2:12;3:16

14.不論別人曾經怎樣傷害我們,為什麼我們都不該心懷怨恨?

14 不過,我們不該跟某些人打交道,比如被會眾開除的人。他們被逐出會眾,是因為犯了大罪,又不肯悔改。但如果被開除的人改過自新,就可以重新被接納為會眾成員。但假設這個人傷害過我們呢?也許我們很難寬恕對方,因為內心的創傷要一段時間才能癒合。如果這正是你的處境,你就該不斷向耶和華禱告,求他幫助你培養甘心寬恕的精神。說到底,你看不透曾經傷害你的人的內心,耶和華卻能看透。他察驗人的內心和肺腑,對犯過者有耐心。(詩篇7:9;箴言17:3)因此聖經說:「對誰都不要以惡報惡。所有人看為美好的事,要立志去做。只要自己做得到,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。親愛的,不要自己伸冤,只要聽憑上帝發怒,因為經上記著說:『我必伸冤,也必報應,這是耶和華說的。』」(羅馬書12:17-19)上帝對一切瞭如指掌,我們卻不能,因此聖經吩咐我們不要定人有罪。(馬太福音7:1,2)但我們可以確信,上帝的審判一定是公正的。

15.我們可以怎樣避免對傷害過自己的人懷恨在心?

15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,即使對方悔改也很難寬恕,就該謹記他也是被遺傳的罪所害,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。(羅馬書3:23)耶和華憐恤所有不完美的人。所以,我們應該為傷害我們的人禱告。我們為對方禱告,還會繼續怨恨他嗎?大概不會。耶穌清楚表明,即使別人惡待我們,我們也不該心懷怨恨。他說:「總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。」(馬太福音5:44

16,17.如果基督徒長老判定犯罪的人已經悔改,我們就該有怎樣的反應?為什麼?

16 耶和華讓會眾的長老去判斷犯了罪的基督徒是否悔改。長老雖然不能像耶和華那樣洞悉一切,卻會順應聖靈的引導,力求根據上帝的話語作出決定。因此,他們禱告求耶和華幫助後,所作的決定會跟耶和華的看法相符。(馬太福音18:18

基督徒必須甘心寬恕人

17 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的忠貞會受到考驗。如果長老判定犯罪的人已經悔改,我們會甘心寬恕他,並確實表示愛他嗎?(哥林多後書2:5-8)要這樣做很不容易,如果我們或我們的家人曾被對方傷害,要原諒這個人就更難了。但只要我們信賴耶和華,相信他通過會眾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是對的,就會明智行事,表明自己真的甘心寬恕人。(箴言3:5,6

18.甘心寬恕人對我們有什麼裨益?

18 專家承認,甘心寬恕的精神對心理健康有益。我們寬恕別人,就能消除心中的積憤和怨氣,身體更健康,跟別人的關係更融洽。反過來,我們不願寬恕別人,就會有心理包袱,既損害健康,又很難跟別人相處和溝通。甘心寬恕人的確有許多裨益,但最大的福分就是跟天父耶和華有和睦的關係。(請讀歌羅西書3:12-14